首页 >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

黄龙英


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的警示名言,还是William Lyon Phelps于1933年在电台发表的演讲题目,在这个演讲中他提到了“生存还是毁灭——活得热烈活得丰富,还是只是简单存在,这就全在我们自己。但愿我们都能不断扩展和增强我们的各种联系。只要一天我们活着,就要一天是在活着。”自从我选择了北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教育方向)在职研(以下简称‘在职研’),我的生活就和在职研的老师和同学发生了联系。开学至今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William 教授的精髓。

  1. 雄厚的师资给力的班主任为学好学术外语提供了保证,奠定了基石。

我们是北外网院的老学员,这次听说新开在职研了,并为在职研专门购置了新武器-现场录像,可以实现面授和在线听课以方便在职学员,我们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我们信任北外网院,不仅因为北外网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所属培训机构,更重要是北外校领导关注网院发展,在师资力量和教师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斜。本学期为我们精心设置的课程有学术阅读与写作、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流和应用语言学,每门课程都配备了学术教授,他们为我们营造了紧凑紧张严肃活泼的学术氛围,让我们置身于知识海洋,沉浸于学者熔炉,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力量,不用扬鞭自奋蹄,更让我们在特色的培训理念一流的教师队伍中零距离中感受名师风采。
训练大脑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每隔1周的写作任务,每次的topic小作业,每周一次的面授课,让刚入学的我们应接不暇。直到第4周才摸到了一些门道,张教授是会每周复习上一周的授课,让我们体会到了当场接受新课程知识的压力,通过写作,逼着我们去阅读大量学术包、工具书。这门课最为欣赏的是PPT展示,按照要求每个学生要加入一个小组,并分担任务。任务是每个小组领取主题后,要整理出连贯的授课,不仅仅是要自己学会,更要将同学们教会,同时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挑战。令人震惊的是,做完自己选定主题的PPT后,当下就能完成6个小作业之一了,可见张教授设计课程的用心。正是这种浸泡式的学习方法,达到了老师的目的:训练我们的大脑。尽管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很痛苦,但着实让我们体会了一把痛并快乐着的经历。也只是在这种理念的锤炼下,重拾了我们久违了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经历预习、学习、复习的重复,且这个过程必须思考。张教授睿智地带着我们体验了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虽然我们最后一个作业还没有做,但是张教授已经授之以渔了,我们有信心走下去。虽然这门课我的每次作业只是一个90-98分的突破,但是训练大脑的学习我将一直应用下去。
心中有学生的英语教学法
杨教授是每隔1周一个理论,每隔一周一个实践课。她用自己的课程和每次精湛的点评让我们感受到以学生为本,处处有学生的课程的美妙。每周的课程既提供了理论基础,又给了我们很多反思。所学课程层次分明客观实用,内容通俗易懂,在轻松快乐中学了英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英语水平。
与我们同甘共苦的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老师是年轻的王老师和白老师,从开始不厌其烦解答我们疑问,到开学后沟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各种福利落实到位,再到步入正轨后无微不至的3保险提醒,无一不体现了北外网院的负责和人文关怀。我记得多少个周末,白老师为了统计全班62份topic小作业,需要花费半天半天地搜集、整理、打包,牺牲了周末默默支持和陪伴着我们,给我们无形的源源不断的支持。
北外名师的学术环境熏陶真给力,且学且实践。作为网院学生,不畏刮风下雪雾霾,风尘仆仆赶到北外校园,就是为了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养分,为终身学习积累神器;只要一坐在面授教室,一种我想学、我要学、我必须学的力量油然而生。

  1. 同伴学习激励我向前冲

另一位哲学家说的:“生活即是联系。”如果这话不假的话,那么一个有生命者的联系越多,它也就越有生气。所谓要活得丰富充实也即是要扩大和加强我们的各种联系。而选择了北外网院在职研,就是选择了和这个班级的老师学生发生的各种联系。在这个学期确实发生了很多同伴学习的故事。
分享学习
如前所述学术阅读与写作的作业量比较大,我的第一次小作业的成绩是90分,正在我拿着90分的作业成绩不知道怎么改进和提升时,安轩同学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3次佳作,从第一篇中看到了连接词的妙处,第二篇看到了结构的紧凑性,第三篇看出了前后呼应,正是在这种同伴的学习中,成绩出现了3级连跳。不仅仅在于成绩的提升,更开心的是同伴学习的实践。让我看到了小年轻的厉害和分享意识,很欣慰与他们一起在这个大集体中共同进步。
    我们这个班级从第一天聚到一起就是个爱分享的班级。我们做的第一个里程碑作业就是搜集阅读材料,针对约130本的阅读材料,班长宏伟等发动全班同学成功搜集了一半,也将其中的必读本90%收入囊中。分享学习在开学就打响了第一炮。也就是在这次分享行动中传播了群策群力的分享精神。之后我们需要用到的书籍,大家都习惯自觉奉献力量,为群体学习添砖加瓦。特别要提到的是:黄俏同学经常以及时雨的身份出现,提供大家需要的作业用书。
团队学习
北外名师课程设计中有很多团队写作作业,需要我们角色穿梭在不同的小组中。我们同时可能出现在qq群,微信群,还要参与到不同的微信群,qq群,诸如班级群,语法学习小组,单词群,阅读群。各种群都是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多少次出差途中为了完成小组任务,我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酒店,马不停歇地开始准备小组PPT资料,见缝插针地写完一项作业或记录下小灵感,多少个周末我们宅在家里攻克一周的功课,遇到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就找到自己的小组织进行讨论,学习的默契也是在这一次次的麻烦和联系中形成了。大家在这种互相沟通机制中互相影响。我记得这个月我非常的累了,写东西也不像以前那样洋洋洒洒好几篇,真的不想写了,结果这周三忽然qq发来了郭晓楠的信息,问我有没有跨文化称呼的书籍,我回了一句我还没有开始写呢。就随手翻开了一本书,碰巧第一页就有相关的讲述,马上分享给了郭晓楠,结果看了一页不过瘾,把那本书粗粗过了一遍,把其中跟这次作业相关的章节都读完了,这还一发不可收拾,就势将相关的书籍都找出来了,读完了,作业也完成了。等我把相关的资料微信一分享,郭晓楠说她5点就开始学习了,哈哈,同学们都在努力,我们也利索跟上吧。学习还真是很多巧劲,碰巧就互相学习了,正是这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正能量激励着我们勿忘初衷,继续前行。
做中学学中做——-终生学习
记得北外网院本科毕业答辩后,我接到了一个“编写工程交接条件的任务”,我就将刚学到的学术论文的思路和格式应用到工作中,设计出的成果让老板大为赞赏,并因此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工作机会。从这件事情中我知道学到的东西总是有实践的机会,我学故我在。
每次教学法的实践课,各位同学精心分享的课程总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北外青少老师的上课热情、到位的课堂指令、妙趣横生的课后点评,总是会让我应用到与儿子的互动、与同事的工作交流中,受益匪浅。
张伟引进的有道云让我看到了一个团队合作平台,并从中学会了很多网络电脑知识。阅读小组因为每天都有阅读任务,并需要语音,为了完成任务需要逼着自己带着问题先解决电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动自己的资源去优化操作,并不断去摸索。当一个个疑惑解决后,那种欣喜是不言而喻的。
我想这些都是与这个在职研班联系在一起才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求知的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世界,绽放了光彩。它让我清晰地看到:做中学学中做,是个自循环:获取新知识-建立联接-增长见识-用于实践-再获新知。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自循环能持续终生。

培根曾讲过,一个人失去朋友即是死亡。但是凭着交往,凭着新朋,我们就能获得再生。这条对于活人可谓千真万确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全适用于人的思想,它们也都是活的。你的思想所在,你的生命便也在那里。我庆幸成为2015北外网院在职研的一位,与这个班级的每一位老师、同学发生着千丝万缕、活生生的联系,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品尝学术书籍上的蜂蜜。我相信只要我们刻苦,齐心就能够感受到甜。随着我们一起读到的书越多,就会觉得我们原先觉得苦的书会越来越“甜”,因为这就是学习带给我们可喜的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3/13 16: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