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和刘润清老师在北外
曾经,北外是我心中最神圣的大学堂,甚至于我来说有点高不可攀。还早在高中时,当我得知最崇拜的杨澜姐姐是北外毕业的高材生时,就立下目标一定要考上北外,也要去那里上大学,也要像她一样知性、优雅和美丽。然而事与愿违,在我们那个年代,北外在山西并没有招生名额。尽管当初的梦想没有实现,我还是在大学选了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在英语周报做了一名编辑。2010年暑假,我有幸被单位选派到北外学习两周的应用语言学课程。我记得那个夏天出奇的热,但外研中心的老师从没有因酷暑敷衍过任何一堂课。他们旁征博引、耐心启发。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在北外读硕士该有多幸福啊!可那时我孩子年龄小,又刚买了房,无论从家庭还是经济方面考虑都不可能放弃已有的生活去攻读全日制的研究生,在北外读研也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念想。
上帝总是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一扇窗。六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上看到北外网院在职研的招生启事,便被深深吸引。这个课程可以不用辞掉工作去上课,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北外的研究生课程,也就是说,我既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还可以同时上课读研究生!这岂不是专门为我们这些外地的上班族量身定制的精品课程吗?兴奋之情难以掩喻,我便迫不及待地打通了网院的电话,根据要求填了报名表。后来通过笔试、面试,我终于被北外录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北外人!
开学第一天,看到北外巨幅海报上写着“在这里,带你认识北外”,听到网院唐院长温柔而又鼓励的话语,得知应用语言学专业世界排名前50,我就告诉自己:选择北外网院是我学术成长道路上最正确的选择,我会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要做出最好的自己来实现一个北外人应有的精彩!
2016.9北外求学梦想成真
网院为我们选的课程全是精品课程,设计非常科学。有专业课也有研究方法课; 有传统的应用语言学课程,也有时代性较强的CALL和语料库课程,最大化地满足了英语教学或研究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这些课程的代课老师都是学术大咖,他们博古通今、知晓中外。单应用语言学这一门课程,就出现了刘润清、韩宝成、武尊民、许宏晨、徐浩等多位学术界领军人物。杨鲁新教授的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让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后期的文献阅读整理和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戴曼纯教授讲的二语习得是我听到过的讲的最深刻但又最易懂的二语习得课程。我曾在加拿大学过TESOL的二语习得课程,当时觉得这门课好深奥,但戴老师却能把晦涩难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而且能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诠释。韩宝成教授的测试学更是让人深刻难忘,他对测试理论透到骨髓的分析和独到的洞见真的让人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当然,代课的师资队伍中也有一些年轻但学识渊博的专家,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热列的小组讨论
一开始,我还担心上网课可能造成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不足。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凭借先进的现代化交流工具,如微信、QQ、北外网院论坛等,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甚至比当面交流更快捷方便。为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班主任还给我们分了学习小组,让我们一起讨论、合作完成作业。在一起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彼此、增进了感情,在学有所获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值得一提的是,统招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和必要的帮助。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让我感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也让我产生了前行的动力。薛同学还将自己下载的学习资料分享到网上,以方便我们下载学习。尽管素未谋面,但这些温暖的、激励的、正能量的一件件小事让我深深感动,同学们的心早已跨越时空的距离,通过互联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申请在职研,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不但得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要在业余时间听课、读文献、写作业等。在特别累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北外这么顶尖的资源绝不能白白浪费,我就重振旗鼓,打起精神。听课听累了,我就读文献;看书看不进去了,我就大声朗读; 读书读不动了,我就写作业;反正一刻也不闲着。曾经有一次,我从太原坐了一夜的火车到北外,只为能现场聆听英国专家Barry O’Sullivan的讲座。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为止,我每门课都高分通过,还发表了3篇论文。2017年11月在外专委20次学术年会上,我和同事代表单位成功举办了工作坊,受到参会代表的好评。2018年初,由我主创制作的“初三被动语态复习课”教学设计和课件受到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好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北外对我思维深处学术理念的重塑与建构。学习课程可能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但对大脑深处的影响,却可能会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
2017.11在外专委学术年会上发言
特别喜欢汪国真的诗,就改写了几句,和大家共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北外,
便只顾风雨兼程。
只要热爱学习,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16秋学员 徐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