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确立新时期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前提。学校要通过教育思想的学习,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要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尤其应确立以下三个观念:一是服务社会的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大学应该成为科技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支持。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强化面向现代化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趋势的意识,多层面、多方式地培养人才。二是育人第一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市场”将变为“学生市场”,从学校选择学生将逐步地变为学生选择学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不仅是理论的定性,而且是行动的准则,要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上。严格管理和服务学生是辩证的统一,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只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也不能只强调服务而忽视管理,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三是因材施教的观念。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体现在全面发展,二是体现在个性发展。现在,普遍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比较统一,对个性发展的认识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共性的规定多,标准高,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因此,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对拓展学校的改革思路,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推进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新时期人才素质的重要特征。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和实践,首先要有高质量的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学生以“鱼”――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给学生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知识(理论)如何创新。其次是活跃的第二课堂(即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课余活动)。开展科技的、文化的、艺术的、体育的各项课余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自身的提高,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和第一课堂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校要继续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的比赛和开展学校的竞赛活动,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鼓励。第三,丰富的第三课堂(即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增长知识和才干,也可以在为社会服务中,更深切地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环节,明确要求并以一定的学分记载。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应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科生四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年级首先要适应第一课堂;二年级更多地要丰富第二课堂;三、四年级更多地要参与第三课堂,使各项教育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成才规律。
三、加强德育工作。
面对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按照中央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要求,制订学校“十五”期间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德育工作,首先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要注重教育对象的研究,随着学生年龄范围的扩大和其生活经历的不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变化,学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多,因此,分层次、有的放矢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其二要加强德育的有效性,重视教育对学生思想的长效影响,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德育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的有效性体现在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上;其三要加强德育的渗透性,德育是―门科学,需要有精干的高素质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专题的教育,学校要继续为专职政工干部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到2005年争取有60%以上的政工干部达到硕士学历或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课程。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作为德育过程,是融人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的,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德育涉及到全员(即学校的每个教职工)、全方位(即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全过程(即学生成长的连续)。要健全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制度,激励先进,使每个教职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感染学生。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德育自身的创新和不断地完善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优化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的优化是学校整体性的工作要求。一是学科的水平,或者学术的氛围,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本身就是无形的育人环境,无需多作宣传,学生就融合其中。学校要以“211”建设为龙头,加快学科建设,形成更多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学科水平的提高,是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二是教师的素质,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名师出高徒,历来都这样认为。因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最关键的育人环境;三是校园的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常常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十五”期间要设计和构建好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即教学条件、设施的改善;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即为学生的后勤设施和服务的完善;要有良好的信息环境,即有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条件。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是一种熏陶和激励。学科的水平、教师的素质、校园的环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五、明确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的内核。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应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时代性,要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尤其要重视培养适应高科技产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使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先进性,作为教育部的直属高校,要有办一流高校的理念,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出发点,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三是可行性,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又要遵循培养人才的教育规律;既要重视学校办学规模和形式的拓展,扩大培养人才的数量,又要重视学校教育质量和层次的提升,保证培养人才的素质;既要有鼓舞人心的目标,又要有扎实措施的保障;既要有重点的突破,又要有全面的推进。学校的发展在于有特色、有活力;办学的关键在于求实、创新。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可以预期“十五”期间,随着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推进,一定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提供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合学位证书。与之相对的“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完成学业后,由培训部门颁发相应结业证书。“学历教育”的含金量高。)
提供远程教育:遥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又称远距教学、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
提供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的特点;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这个阶段的教育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已步入成年。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