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

发布时间: 2011-10-28 09:15   来源:
关键词:
【原创】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 (2011-10-1919:01)标签:代安荣书评新书教育家思考 分类:书评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由《像教育家一样思考》说开去刘关军本文刊发在《湖北教育》201110我喜欢胡思乱想。人生错综复杂,人生苦难重重,幻想“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然,细究起来,我的胡思乱想只能算是“猪栏式的理想”。不过这样也不错,这总比剥去理想、梦想、幻想,生命只是一堆空架子的生活要有意思。我父亲不这么看。有时候,我很懈怠,他总是说,你得站得高点,望得远些,想想“大事情”,如果你想都不敢想,那你一辈子就只能是个熊样。他的意思是,我现在在教书,那么不妨想想当个教育家的可能性。我父亲说的对,能不能当教育家,是个能力问题,想不想当教育家,是个态度问题。更何况,一旦一个人有了高飞的梦想,他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了――有梦就有未来,大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成为教育家,也就成了我的“野心”(之所以说是“野心”,是因为现如今的诸多教育家,其实是不配这个称号的;可是似乎也没有谁不心向往之的,这真是一大怪现状)。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应该还有许多吧。至少我发现代安荣老师这样想过。他的专著《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其实就暴露了他的“野心”――“当自己的‘教育家’,当自己学生的‘教育家’”。在我看来,先成为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反思者、思想者,方能最终成长为教育家。“英雄”所见总是略同,代安荣老师在书稿中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很有创意的说法,那就是“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读书育己,意味着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只有通过读书教育自己,才有资格教育好学生。教书育人,是说教师一定要成为实践者,坐而论道者只会是“砖家”,而不会是教育家。其间,写书育世的说法最值得玩味。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有所传承,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有必要把教师的写作放到一个相当的评价位置上。是以,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成为一个写作者,从而让学生们也成为一个“创作者”。当然成为写作者,并不是指写一辈子教案,或者写一辈子应付性的文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所以,要想成为写作者,得首先做个反思者。如何成为反思者,书中的序言转引美国学者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说法,给我们指出了很好的方向。“基础教育教师的反思视角有四个方面:第一,自传反思所有提供的视角。我们作为学习者的自传经历和作为教师的自传经历,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第二,学生所提供的反思视角。从学生眼里发现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发现学生能够肯定或感到压抑的教学行为。第三,教学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所提供的反思视角。同事们的对话课提供对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第四,文献所提供的反思视角。”代安荣老师在广义上也算是我的教学同事。因此,我在读他著作时,也是把他的书当做一个反思视角来看待的――而这也正是对他“写书育世”的最好呼应。很遗憾的是,带着这样的眼光,我发现书中的一些问题。问题还很大。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酒后驾车,车开到河里淹死了,其中,还有一个女的。另外还有两个没有上车,躲过了这次劫难。这四个学生在各自的学校都是很难管教的角色,我不知道剩下没有死的那两个会不会就此收手,走上从良之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对那个不幸遇难的女生的称呼――“女的”。我不知道女权主义者看见了这个只见“女”不见“人”的词会有怎样的反应。但我清楚,我读到的不是对“拯救人类”“引导我们上升”的女性应有的尊重,而是对她或者说女性的侮辱和轻视。这句话,还有个潜台词,那就是在作者的眼中,两个不幸遇难的学生,似乎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从良”包涵的意味,让我觉得指出作者叙述中对那些学生的负面评价,都很难受――他把咱们的学生当成了什么!),以至于作者采用了一种迂回的叙述方式。他特地指出,“其中,还有一个女的”,文字背后的“阴暗”心理一览无余。请注意,他在叙述这起灾难的时候,还用了“淹死了”“剩下没死的”的措辞。这样的措辞,不是他一时为之,在讲述另外一起学生意外的时候,他用的是同样的一个词:“出车祸死了”。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死亡是我们出生后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我在这里大惊小怪似乎有点大题小做。但是,文字里站着作者的心灵,坐着读者的眼睛,我在文字里分明读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漠视。人的肉体死亡后尊严并没有死,他的精神通过文化仍在延续――作为造物主的艺术结晶,生命的逝去,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惋惜和默哀,这是所有人,尚未泯灭人性的人都应该有的生命意识。汶川地震中,日本救援队面对死亡的尸体默哀的情景,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基于此,我就怎么也想不通了,为什么我们在谈论他们意外身故的时候,偏偏左一个“死”,右一个“死”,缺少起码的对死亡的敬畏感和悲天悯人的心怀呢?学生因为意外死亡,本就让人感觉心痛了,而这还不够,他还在诅咒躲过劫难的两个学生是“剩下的没死的”,这就简直让人不能原谅了。是的,他们在曾经的岁月中,很难“管教”,给我们招惹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可是圣徒也有过去,坏人也有未来。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孽,值得我们在他们死亡之后,还不饶恕他们呢?所以,我宁愿在这里把作者的“诅咒”理解成一种祝福――如果诅咒可以发生作用,或许逃过一劫的那两个孩子会获得新生。可能作者在这里要反驳我了。是的,他“上课不认真学习,下课后抽烟、喝酒、打牌、耍女朋友,什么都干过,甚至打架、敲诈学生钱财也干过。”看起来,曾经的他简直不可救药。可是,这又有啥大不了的呢,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年轻时还曾吸过毒呢!――上帝从来偏爱会犯错误的人,而不喜欢一贯正确的人。人从来就不完美,完美的是神。人的本质一半是神性,一半是兽性。或者,可以这么说,人的一半是圣人,一半是罪人。因此,每个人犯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可以原谅的。学生身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正是生命中的故事、仪式和诗篇”。所以,这些问题,错误,乃至于“罪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放下屠刀,立地就可成佛,难道这样的箴言,我们做教育的竟忘记了吗?纵然某人曾经大逆不道,但只要他已经“闻道”,为什么还要揪住他的过往不放呢?难道我们非要逼着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才要罢手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西方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了,抓捕她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问耶稣:“摩西在法律上命令我们,这样的女人必须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只是弯下身子,用指头在地上写字。他们还是不停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犯过罪,谁就先拿石头打她。”结果是:那些人听见这话,就一个一个溜走了。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不要扮演圣徒,假使你强要扮演圣徒,不妨拯救别人之前,先救赎自己吧!当然,这里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个孩子刚诞生的时候,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他都是天使,或者说,他总是展示给我们神性的一面;可是他们中为何总有些人渐渐地沦落成了“魔鬼”呢?这和教育者的“管教”有没有关系呢?我想大抵是有的吧――“管教”至少有一层含义,就是指看守所、监狱内看管犯人的警察。而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场,“以强制、压迫人的心灵的自由,以培养驯顺、奴性、伪君子为己任,以羞辱人格、剥夺尊严、扼杀异端,同时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控制人的思想为要务”,面对这种更具体系化更有效能的役民以惧的“梅特莱农场”,“要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反抗啊!”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老师不仅没有成为反抗者、思想者,反而采取“依附”压迫者的态度,以狱警自居,学生不成“犯人”才怪呢!“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问题学生,其实是上天送给教师的礼物。没有问题的孩子,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呢?把那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当成“人”一样看待,对他们进行人的教育,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规训与惩罚”,离教育家也就一步之遥了。可这一步之遥,却是世界上最艰难的距离――有好多教育常识就这样被我们漠视、遗忘了啊!读过《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突然想到,我父亲“想些大问题”的话当然要听,但做点小事情,也挺好的。做一个正常的人,尊重女性、尊重生命、把人当人,抵制“梅特莱农场”,反抗不了,则选择不合作,说不定,倒一不小心成了“教育家”,我相信这点。评论12阅读281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院长信箱: yzxx@beiwaionline.com      合作信箱: hezuo@beiwaionline.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3/13 15: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