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网络时代的“学习饥渴”
络改变过很多东西的命运,比如音乐传播,比如出版,比如郭德纲。而目前引起关注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很大程度上也是被网络力量“引爆”流行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次国外开放课程冲击波更像是一场“网络时代的新启蒙运动”,凡接触者,无不受其感召。
在国内,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在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远程教育工作者们更是为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愁白了头,用出了各种手段,包括规定上机时间,强制学生学习等。学生毫无学习兴趣,似乎成为普遍现象。
但是,学生真的缺乏学习兴趣吗?我们看到的是,以承受着工作压力的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受众对国外名校公开课异乎寻常的追捧。这种热情,看起来更像一种长久“饥渴”之后的补偿反应,就像在饥饿中度过发育期的人对食物的异常热情,这种学习热情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颇感意外。
显然,与国内许多人所想像的相反,我们的学生不仅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反而是处在一种“学习饥渴”中。而这饥渴正是我们那不人性化的教育所造成的——可叹的是,在网络公开课流行之前,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种饥渴的存在。
由此,另一个问题就赫然摆在眼前: 什么是优质资源?
优质资源,一直是挂在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远程教育从业人员口头的一个名词。到处都在建设优质资源,国家精品课程一门接一门地出。但怎样的资源才是优质的?怎样才能建设出优质的资源?
有人说,要用做大片的手段和艺术标准去做资源;有人说,要用知识点组合的方式建课程,才适合远程自主学习;有人说,融入过程性考核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
但在网络时代,远程网络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应用,其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点击率。这是个有点残酷但非常实用的“硬道理”。任何资源,不管优质与否,都必须被学生使用才有意义。评价资源的标准,也应当在这个使用过程中去找。最明显的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是否喜闻乐见。
传统教育有个金科玉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网络时代,能让学生有兴趣使用的资源,才有资格称为优质资源。这也许不是个充分条件,但一定是个必要条件。如何满足网络时代的“学习饥渴”,是我国网络教育界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而国外开放课带来的冲击和启示,不该是暂时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