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A、B)考试大纲(2013年修订版)

发布时间: 2013-12-13 13:50   来源: 北外网院
关键词: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A)考试大纲

[2013年修订版]

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旨在遵循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重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大学语文》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测性考试,考试合格者应达到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相应的《大学语文》课程要求的水平。

考试对象

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自200431日(含31日)以后入学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生,应参加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A)考试大纲适用于文史类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原则

本课程考核充分体现其综合文化基础课的性质,照顾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实用性特点,重点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严格遵循重在素质和能力考核的原则。

考试目标

通过《大学语文》(A)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必要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能力;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能较熟练地掌握基本型文体及多种常用应用型文体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及语言知识

(二)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1. 不写错字、别字和其他不规范字。

2. 文从字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3. 语意表达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4.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文言文阅读能力

1. 熟读大纲所列的古代文学作品,并能准确地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2. 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

(四)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1. 考纲涉及的古今各种文体知识。

2. 考纲涉及的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1)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和代表作。

2)作品的作者、出处。

3. 考纲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五)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1.能准确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

2.结合文体进行作品鉴赏。

(六)作文

作文考试是对应考者思想修养、知识积累、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测试,要求应考者做到思想内容积极健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标点正确,格式规范。

应考者应把学习和练习的重点放在提高撰写记叙性、议论性及应用性文章的能力上。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概述

(一)诗歌起源与原始歌谣

1.诗歌起源

2.原始歌谣

(二)《诗经》与“楚辞”

1.《诗经》

1)《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诗经》的主要内容

3)《诗经》的艺术特色

2.“楚辞”

1)“楚辞”的产生

2)“楚辞”的特征

(三)两汉诗

1.汉代乐府民歌

1)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文人五言诗

1)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概况

2)《古诗十九首》的成就

(四)魏晋南北朝诗

1.建安诗歌

1)建安风骨

2)建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2.魏晋诗歌

1)阮籍与正始诗歌

2)西晋诗歌

3)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3.南北朝诗歌

1)文人诗歌

2)乐府诗歌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选

(一)《诗经·黍离》

1.“黍离之悲”的含义

2.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

3.背诵全诗

(二)屈原《湘夫人》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九歌》的基本知识

3.曲折的故事情节

4.情景交融的手法

5.精细的心理刻画

(三)《汉乐府·陌上桑》

1.情节梗概

2.罗敷形象

3.侧面描写手法

4.语言特色

(四)《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离别相思的主题与社会意义

2.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诗

(五)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思想内容

3.抒情色彩

4.艺术特色

(六)陶渊明《饮酒》其五

1.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诗人的人生态度

3.融情、景、理于一体

4.语言特色

5.背诵全诗

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起源发展

2.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的分类

(二)先秦文

1.先秦历史散文与其代表作

2.先秦诸子散文与其代表作

(三)两汉文

1.两汉政论

2.两汉史传

(四)魏晋南北朝文

1.魏晋散文

2.南北朝散文

3.南北朝骈文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2.思想内容

3.叙事特点

4.人物形象的描写

(二)《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与儒家思想

2.“为国以礼”的政治思想

3.人物刻画和语言特点

4.语录体的特点

(三)《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1.孟子与其仁政学说

2.思想内容

3.多种修辞方法

(四)《庄子·秋水》(节选)

1.庄子与道家思想

2.“万物等一”的精神境界

3.寓言故事

(五)《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1.司马迁与《史记》

2.项羽的性格特点

3.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4.典故释义: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  四面楚歌

第三章  唐宋诗

一、唐宋诗概述

(一)诗歌的基本知识

1.诗歌的分类 

2.古体诗 

3.近体诗   

(二)唐诗

1.唐诗的发展

2.唐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三)宋诗

1.宋诗的发展

2.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二、唐宋诗选

(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思想意蕴

2.精妙的构思

3.情、景、理的交融

4.精美的语言

5.名言警句

(二)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1.孟浩然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写景抒情的特点

3.语言风格

(三)李白《将进酒》

1.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愁”的内涵

3.豪放的自我形象

4.背诵全诗

(四)杜甫《登高》

1.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体对仗的特色

3.抒情特色

4.背诵全诗

(五)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岑参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景物描写

3.语言特点

(六)白居易《长恨歌》

1.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双重主题说

3.艺术特色

4.名言警句

(七)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比喻与象征手法

3.背诵全诗

(八)黄庭坚《登快阁》

1.黄庭坚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字句特色

3.典故应用

4.名言警句

(九)陆游《关山月》

1.陆游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时代特色

3.结构特点

第四章  唐宋词

一、唐宋词概述

(一)词的基本知识

1.词的产生

2.词的基本特征

3.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

(二)唐五代词

1.民间词与早期文人词

2.温庭筠与花间词

3.李煜与南唐词

(三)两宋词

1.宋词的发展

2.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二、唐宋词选

(一)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1.李煜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思想情绪

3.倒叙手法

4.比喻手法

5.语言特色

6.背诵全词

(二)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

1.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思想内容

3.铺叙与情景交融手法

4.语言特色

5.背诵全词

(三)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1.晏殊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拟人手法

3.意象丰富

4.借景抒情

(四)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苏轼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2.词人的自我形象与旷达的人生态度

3.语言特色

4.背诵全词

(五)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秦观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健康的爱情观

3.巧妙的构思

4.叙事、写景与议论的结合

5.背诵全词

(六)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思想内容

3.铺叙与对比手法

4.语言特色

(七)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2.象征、暗喻手法

3.典故运用

4.风格特色

5.名言警句

第五章  唐宋文

一、唐宋文概述

(一)唐宋古文及唐宋八大家

1.唐宋古文

2.唐宋八大家

(二)唐文

1.唐文的发展

2.唐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三)宋文

1.宋文的发展

2.宋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二、唐宋文选

(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韩愈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2.“后叙”的含义

3.叙事与议论并重

4.为许远辩诬的论证方法

5.南霁云形象的刻画手法

(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柳宗元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2.借题发挥的表达方式

3.结构线索

4.语言特色

(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欧阳修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2.成败由人的中心论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叙事与说理结合

5.名言警句

(四)苏轼《前赤壁赋》

1.“乐--喜”的情感线索

分4页 当前为第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跳转: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院长信箱: yzxx@beiwaionline.com      合作信箱: hezuo@beiwaionline.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3/13 16:04:54